杭州亚运
Hangzhou Asian Games

亚运东风吹动非遗文化

发布时间:2023/01/04

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典,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。在迎接亚运会到来的日子里,杭州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蓬勃发展,参与者们在见证荣耀时刻的同时,也在身体力行传播非遗文化,表达对杭州亚运最朴实的敬意。

500年龙舟乘上亚运东风

“咚咚,加油!咚咚,加油!”深冬的五常港河上,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鼓点和有力的呼喊声,来自五常街道各个社区的龙舟爱好者光着膀子在水中奋力划桨,龙舟在他们整齐的动作中,劈波斩浪,灵动鲜活。

五常龙舟胜会是五常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,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2008年,五常龙舟胜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“每年端午节的时候,参加的龙舟有两百多条,每条龙舟上15个人,这么算下来,光参赛队员就得3000多人,再加上两岸几万名观众,真的是人山人海。”说起每年五常龙舟胜会时的热闹景象,五常街道龙舟胜会传承人朱国平有些激动。

前些年,随着城市化推进、撤村建居、征地拆迁,村民参与此项活动的热情减退,年轻一代对这项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也越来越陌生。不过,随着2010年,龙舟被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,五常龙舟的名声也随着渐渐大了起来,即将来到家门口的亚运会,更激发起了年轻人的热情,他们慕名而来,加入赛龙舟队伍。“我们身体好,冬天也不怕冷,只要河面不结冰,我们就自发组织练习,即使下雪天,也能在五常港河上看见我们的身影,这纯粹出于热爱。”五常划龙舟爱好者沈佳琪说。

趁着亚运会的东风,五常龙舟协会积极推进龙舟文化进学校、走社区,已连续三年在乐天城中心广场举办划龙舟技能培训,去年还邀请五常小学的学生到协会体验划龙舟。“传统的东西还是要靠孩子们去发扬光大,所以要尽早给他们播下种子。”五常龙舟协会会长张建方说,龙舟胜会是五常街道的文化金名片,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,是龙舟技术的传递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。

面对这场家门口的盛会,五常龙舟人深感责任在肩,7名协会成员报名成为亚运会志愿者。“虽然传统龙舟运动跟亚运会的龙舟项目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,但是体育精神是相通的,况且这还是第一次在家门口举办这么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,五常龙舟人得上。”朱国平说。

2022米的风筝,852面亚运祝福

在瓶窑老街上的风筝馆里,有一只画有杭州亚运会会徽、吉祥物“江南忆”的巨型风筝。这条风筝长度2022米,由852只无纺布小风筝组成,风筝的顶端是一只龙头,象征良渚文化时期的龙首纹形象。

据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程迪申介绍,这条名为“亚运龙”的风筝耗时两个多月,由杭州瓶窑老街风筝馆团队打造,首次尝试用板式串结构,以确保巨型风筝的适飞性。撑起风筝的1000多根竹条全部取自本地毛竹,经历反复试验、手工打磨,定型成每根40公分至50公分粗细,使得风筝既造型美观,又能够飞得高且轻盈。

每面小风筝上除了有亚运吉祥物外,还有代表杭州亚运会的亚运火炬和亚运场馆造型,代表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神人兽面纹,小小的风筝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体育精神融合在一起。“我一直觉得杭州亚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典,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,我们作为杭州民间手艺人在见证荣耀时刻的同时,也在身体力行传播非遗文化,表达对亚运最朴实的敬意。”

余杭风筝的名气由来已久,早在2014年就被列入《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》。如今,随着人们健身、健康意识增强,像放风筝这种趣味性强,又能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追捧,每年,到了草长莺飞的三四月份,在径山花海、在良渚古城、在未来科技城,各种各样的风筝赛轮番上演 。“杭州亚运会很快就来了,市民的运动热情会被逐渐带动起来,如何将体育与文化结合,将体育与非遗结合,放风筝是一个很好的载体。”余杭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

来源:体坛报    作者:记者 高玲玲

转载自https://www.hangzhou2022.cn/xwzx/jdxw/ttxw/202301/t20230104_54866.shtml


微信
    

网站

版权所有:浙江世贸装饰股份有限公司
浙ICP备14003604号-2